徐汇公学:汇学中西,明德尚行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九十八年前,全国各地青年学生纷纷聚拢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之下,以青春的名义,牺牲学业、甚至以身体、生命为代价,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说到学生
在徐家汇有所
历史悠久的学校
它始于道光年间
直到如今依旧
教育着莘莘学子们
地处徐家汇的徐汇公学,创办于1850年,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是天主教在上海开办最早的洋学堂,是中国最早按西洋办学模式设立的学校之一,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可以说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南格禄(1803-1856)
法国人,1839年来华,1851年任江南耶稣会会长。创建徐家汇天主堂、徐汇公学等机构,为近代徐家汇文化事业奠定了基础。
徐汇公学在1850年由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创办,初名圣依纳爵公学,吸收中国贫家子弟入学。民国以后,按中国新学制分为中学和小学,1930年增设高中部。1932年改名徐汇公学,亦称徐汇中学。
徐汇公学因奉耶稣会祖圣依纳爵为主保,故亦称圣依纳爵公学。这是法国天主教在中国创办最早的教会学校。
此类学校无论在欧洲或美洲都有特殊的风格,历年主持校务的,大多为法意两国的神父,所以汇学的内部组织以及管理方法,除了具有耶稣会学校的风格外,还带有浓厚的法意两国教育制度的色彩,与当时一般的国内学校不同。
▲招生简章
徐汇公学使用耶稣会公学章程,学校专收男生,为寄宿制男子学校。1953年6月改为市立,并招收女生。
1862年为培养专职教士,徐家汇设立耶稣会初学院,当年就有初学生十一名,都是徐汇公学的学生,马相伯、李问渔、蒋邑虚、沈礼门、沈容斋等均在其列。随汇学办学日久,学生人数渐多。徐汇公学虽为教会学校,却并不强迫学生入教,但教内教外学生混杂一处,管理十分不便,因此1904年,除了按学生年龄大小分成甲乙两班外,还把教内生和教外生分为上院和中院。
马相伯
李问渔
徐汇公学素以办学严谨,纪律严格著称。严格的制度对于十几岁童心未泯的孩子来说确实是难以忍受的,但在如此氛围中,他们的情操修养,人格道德方面都受到强烈的熏陶和约束,造就了一代人的个性和人格,许多至今健在的老校友都为这一点感谢汇学的严格教导。
徐汇公学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是以治学严谨,教学质量高而闻名的。首先它有着出色的教师队伍。第一任校长晃德莅司铎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汉学家,马相伯、马建忠、李问渔均出其门下。汇学以教授外国语闻名,其教员多为天主教耶稣会神父。
▲徐汇公学的教师和学生们
在课堂教学精练到位的基础上,学校还以各种方法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学生成绩的考核分为学月积分,临时考试成绩,学期考试成绩三项。每学期通常以十六学周计算,分为四个学月。严格的学业考核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很少见的,无怪乎徐汇公学毕立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震旦大学深造或送外洋留学,徐汇公学的教育质量在旧上海是公认的。
徐汇公学作为办学较早的教会学校,在引入近代教育制度的同时,其课程设置也较完备。除必需的国文课程外,它的外文、音乐、美术、科学、体育教育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都处于领先地位。
其外文学科分为法文、英文和拉丁文。法文开设最早,与汇学创办同步。因汇学是法国天主教会学校,法文是其首要的必学外来语言。
徐汇公学还是最早实行西洋音乐教育的学校,始于办学之初。当时“新生则专读中文,其来校久,程度较优者则兼读法文、歌经、图画、音乐等,其进步之佳令人惊异。”
▲徐汇公学合唱队
▲徐汇公学体育课
徐汇公学已走过了一百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从开创之初十几人的小学堂到今日拥有七个年级,几千个学生的完全中学,实属不易。
引用1914年5月,上海镇守使郑成君至汇学参观时,陪同的上海县知事洪泊言的演讲:“今日观徐汇公学不胜钦佩。可称中国各种学堂之标准。年代既久,办理又发达。德育、智育、体育三者无一不竭力研究。更有三种特色,为他学堂所不及者。一、不谈政治;二、尊重人格;三、学科完备。故曰为中国各种学堂之标准也。”
徐汇公学旧址
地址:虹桥路68号
参观景点:汇学博物馆;汇学长廊
参观时间:周六&周日 9:00~16:30(寒暑假期间周二、周四、周六、周日开放参观)
交通:地铁1/9号线 徐家汇站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ID:XujiahuiOrigin)
(欢迎留言点赞)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